碳市场试点政策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基于外部监管与内部需求的视角
报告题目:碳市场试点政策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基于外部监管与内部需求的视角
主讲人:顾光同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时间:2025年11月8日(周六)9:00 a.m.
地点:北院卓远楼305会议室
主办单位: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要:本次讲座围绕中国碳市场试点政策如何通过外部监管与内部需求双重路径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立足“双碳”战略下碳市场作为市场化环境治理工具的实践背景,系统解析政策与企业信息披露行为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制及差异化特征,旨在为碳市场完善与企业低碳透明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撑与实践指引。 研究采用多维度、严谨的实证研究设计,主要模型与方法包括:一是以多期双重差分模型(Multi-period DID)为主要分析工具,利用中国碳市场试点分阶段实施的“准自然实验”情境,精准识别政策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净效应,同时纳入行业、年份、省份双向固定效应控制异质性干扰;二是搭配中介效应模型,分别检验“媒体治理(外部监管)”与“融资需求(内部需求)”的传导作用;三是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DID)、平行趋势检验、时间与空间安慰剂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开展稳健性检验,同时控制绿色金融体系政策等干扰因素,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因果识别的有效性;四是从省级治理、行业属性、企业微观特征三个维度开展异质性分析,明确政策效应的适用边界。 重点讨论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碳市场试点政策能否显著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结合基准回归结果,探讨政策对透明度的直接影响及经济意义;二是政策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企业透明度?深入剖析媒体治理的“正向声誉激励”与“负向风险约束”双重路径,以及融资需求的“绿色融资驱动”路径;三是政策效应在不同情境下是否存在差异?结合异质性分析结果,讨论高环境规制、高市场化、高行业集中度地区的政策效果优势,以及大规模、非国有、高碳排放企业对政策的更高敏感性成因。 通过上述研究,讲座将分享本研究五方面的研究成果:(1)碳市场试点政策对企业信息透明度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提升作用,平均提升幅度达8.07%,该结论经多重稳健性检验验证,因果关系可靠;(2)政策通过“外部监管-内部需求”双路径发挥作用,其中外部监管机制的作用更突出;(3)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性,在环境规制强度高、市场化水平高、行业集中度高的地区,以及大规模、非国有、高碳排放企业中,政策对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显著;(4)碳市场试点政策通过建立“强制+可追溯”的信息披露机制,不仅提升透明度,还对缓解企业“greenwashing”现象具有积极意义;(5)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包括优化碳市场制度设计、构建多维外部监管网络、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实施差异化精准政策,为“双碳”目标下环境治理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供实践指引。
主讲人简介:
顾光同,男,48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金融负责人。浙江省发改委生态文明领域入库专家,《科技金融时报》“金融研究与创新”理论版专家编委,海南省旅琼哲学社会科学家联合会智库专家,中国绿色金融学术年会理事、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与学术联盟副秘书长、浙江省经济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环境经济与资源生产率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Energy Policy、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获ESI全球1%高被引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10余部,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6篇,对策类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与采纳10余次,科研成果荣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完成2项省科技成果登记。担任多家SSCI一区Top期刊及CSSCI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 学科 | 统计学 | 讲座时间 | 2025年11月8日 |
| 主讲人 | 顾光同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 讲座地点 | 北院卓远楼305会议室 |